从茶马古道到数字茶园看雅茶振兴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从茶马古道到数字茶园看雅茶振兴

穿上竹麻编制的草鞋,背上系满茶包的背夹子,杵一根丁字形“墩拐子”,在川藏茶马古道第一关雅安南城门遗址,“背二哥”出发了!

“背二哥”朱恒彬

“背二哥”名叫朱恒彬,他常年以古道背夫形象重走茶马古道,被当地人称为茶马古道上最后一位“背二哥”。

他脚下的古道,数百年前,是一条人踩马踏的艰险小道,雅安的茶叶通过它运往西藏,又换回雪域高原上的马匹和特产,成为藏汉民族和衷共济的历史见证。

他背上的茶包,千百年来,默默无闻为民族团结奉献着力量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,承载着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的重要使命。

他生活的土地,便是川藏茶马古道起始地,也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,雅安。

记者与“背二哥”重走茶马古道

千年古道沧桑

近日,记者跟随朱恒彬的脚步,重走茶马古道,探寻古道今昔。

“山高路险,骡马很难通行,所以茶马古道雅安到康定这一段,运输主要靠人力背夫来完成,这些背夫被叫做‘背二哥’、‘茶背子’。”朱恒彬感叹,昔日“背二哥”都是很苦的人,为了生计不得不挑战人类身体极限,却练就了惊人的韧性和耐力。

一个茶包17斤左右,体力好的能背20个,体力一般的背10个,孩童、老人、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抱着娃娃也背茶。雅安到康定,海拔600米到4000米,山势纵横、河流湍急、气候恶劣。背夫们越过大相岭,淌过大渡河,背负茶包翻过两百多公里山路,走一趟康定需要20天左右,一个人大抵是两匹马的运输量。

路上,背夫们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,因为负荷重,每走十来步,便要靠这根拐杖支撑背夹子,稍事休息。茶包一旦上身,就不能轻易放下,因为没有别人的帮助,背夫很难将重重的茶包自行背起。有的背夫太过疲劳,站着休息时都能睡着;有的女背夫还会在茶夹子上挂几匹笋壳,以便休息时站着小便作“水槽”之用。

这条古道,除了是贫苦人家的“谋生之道”,也是藏汉民族的“友谊大道”。

在藏族聚居区,其腥肉之食,非茶不消;青稞之热,非茶不解。所以藏谚云: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。”因为有了藏族同胞对茶的需求,背夫应运而生,他们攻坚克难,从恶劣环境中“踏”出了一条绵长曲折的茶马古道,在川藏道上近千年行走,促成了茶马贸易的兴旺,保障着雪域高原上藏族同胞的健康。

20世纪50年代,川藏公路建成通车,古道成为历史。背夫们“解甲归田”,闲时种地忙时采茶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成雅高速、雅西高速、雅康高速相继通车,川藏高速、泸石高速、乐汉高速也在火热建设中。同时,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更是全面开工,雅安的交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去年年初,朱恒彬背上茶包,沿着茶马古道,花了四个月的时间,从雅安抵达康定。本来短短2个小时的车程,朱恒彬为何要这样做?“我敬畏这段历史,我也敬畏参与过这段历史的背夫们。”朱恒彬说,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段历史,他不希望茶马古道就这样被湮灭在后人的记忆中。这场行走与征服,朱恒彬很开心遇见了几位尚健在的百岁背夫,朱恒彬说,他们晚年生活很幸福,身上那股韧劲儿还在,精神状态很不错!

“农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交通越来越发达,最重要的是,大家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。”谈到茶马古道上的变化,朱恒彬抖了抖肩上的背夹子,滔滔不绝。茶马古道上的雅安,提前两年完成9.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2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的目标,实现了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

郁郁葱葱的茶园,宁静悠远的古道。重走在雅安的茶马古道上,只见条条古道换新道,连接着新时代的新城、新村、新生活。沧桑千年的茶马古道,不仅是一条运茶的道路,也是一条丰富茶文化的道路,更是一条民族融合与团结的道路。

这一切的缘起和核心,便是茶。

古道沉寂、背夫不再,百万亩雅茶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生机,延续着藏汉情谊和经济发展的使命,成为这段古道历史的永恒见证者。

千年茶叶飘香

离开茶马古道,“背二哥”带记者参观了他的两百亩茶园,山上茶叶长势喜人,树龄均在50年以上。

“茶祖”吴理真在蒙顶五峰之间驯化七株野生茶树,首开人工植茶先河,雅安因此被公认为“世界茶文明发祥地”和“世界茶文化发源地”。雅安森林覆盖率高,雨量充沛,温度适宜,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、生态条件,雅安不仅成为人工植茶历史最早的地区,也是全国植茶、产茶最适宜的地区之一。

在雅安,很多村子靠茶吃茶,茶“业”日益兴盛,村民稳稳端牢“茶”饭碗。合江村便是一例典型,村里人均茶园面积5.8亩。

王永平是该村村民,爷爷辈背茶、父辈种茶,自己也从17岁便开始管理自家的20亩茶园。6月,春茶和夏茶的采摘告一段落,王永平便忙着给自家茶园修枝、施肥。王永平说,把春夏茶掐了,等35天后,又可以掐新芽了,三月底开始一直掐到十月初,去年光种茶就有14万元收入。

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

王永平

云台山茶园

除了种茶,王永平还经营着一个小茶厂,收购村民的鲜叶制作干茶,每年也有很高的收入。在合江村,像王永平这样的村民不是个例,村里户户有茶园、人人有收益,茶叶成了该村的特色和支柱产业。

环顾合江村,万亩茶园集中连片,茶山层峦叠嶂,清香四溢,远处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的标语格外显眼。

位于合江村的云台山,是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基地。走在云台山茶园小道上,高清摄像头、农业气象站、虫情测报灯、土壤墒情监测站……一系列田间设施将这片茶园“妆”点得科技感十足。2018年,在雨城区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,农业园区建立起数字茶园管理平台,对茶园进行统一管护和统一销售,将测温、测湿、测虫害数据24小时实时传回,还有农业专家一对一为茶农解决生产种植问题。

数字茶园

机械化采茶

茶园内无人机正在施肥

机械化采茶、无人机施肥,园区茶叶生产机械化率已经高达58%。王永平说,“通过数字化管理,茶叶的病虫害减少了,茶叶的量和质都上去了,亩产量增加了近30%。”当下,茶园数字化服务正在雨城区全面铺开,依托“互联网+农业”智慧平台,将进一步推动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。

刚刚过去的6月,云台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景区依托万亩生态茶园梯田,发展体育运动、研学体验、旅游观光、精品民宿等热点业态,以农旅融合发展为驱动,打造田园旅游综合体。作为雅安市“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”的重要节点,云台山曾获“四川最美茶园”“四川省第二批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”等称号。

依托先天的茶资源优势以及悠久的茶历史文化,雅安近年来走上了茶旅融合的发展道路,成功创建首个国家茶叶公园—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,建成蒙顶山、红草坪、牛碾坪、月亮湖、中国藏茶村、云台山国家茶叶公园等茶旅综合体,成为国内茶旅热点,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。

如今,雅安全市茶园面积已达100万亩,茶叶总产量达11万吨,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,均居全省前列。而作为藏汉之间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的纽带,直到今天,雅安藏茶还承担着中央储备边销茶的任务(包括原料和成品的储备)。

据不完全统计,雅安有60万茶农、500家茶企、上万家茶商奋斗在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各个环节,带动上下游零售业、茶馆业、包装业、交通运输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。

雅茶,也乘着时代的快车,顺畅地销往全国各地和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。

记者手记:

我所处的时代,已无需再身负两百斤茶包走两百公里茶马古道,但我能想象昔日“背二哥”走在山路上是怎样的一种艰辛。和朱恒彬重走在茶马古道,仿佛还能看见数百年前的人们步履不停、追赶生活的身影。从过去的茶马古道到现在的茶旅融合,从脱贫攻坚到现在的乡村振兴,虽然人们追赶的方式变了,但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始终没变。

重走茶马古道,悠扬的马铃声和跋涉运茶的背夫身影不再,但茶马古道上的百万亩茶园却愈发生机勃勃,数字农业加码、茶旅融合振兴……如今,漫步在一片片茶园梯田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故事俯拾即是,一幅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和谐交融、统筹发展的茶叶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来源:四川XW网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
Baidu
map